【本期关注】探访“数字华龙”背后的信息“蜂巢”

发布时间:2016-09-14 信息来源:

    “目前,这个核电工程的进展如何?”

  对于在建设过程中的任何一个核电工程,这都是一个会被反复问及的关键问题。然而,那个确切的答案是什么?下到天天浸在现场的建设人员上至掌控全局的项目总经理恐怕都没有办法立刻给出个确切而具体的答案。

  因为一个核电工程实在是一个非常庞杂的存在,对它的实时了解远超出人脑的“存贮能力”。它有多复杂?据粗略统计,一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需要8万余台套设备,200余家企业参与制造和建设,参与其中的人员可达15万左右,单台机组投资约300亿元。如果这样的数字给你的概念还是模糊的话,那么一个核电工程师曾这样表达自己的直观感受:“进入安装阶段,在核电现场巡检一天下来,安全帽上就撞得满是坑——现场的厂房有上千个房间,而每个房间都密密麻麻地布满了设备、仪表、管道、支架……”“华龙一号”的总设计师邢继也曾表示,以往“画图”时代,在核电项目建设高峰期,他每天要审阅大量的设计图纸——每张图纸都独立承载着核电站中或大或小的一个系统,即使有再清醒的头脑、再丰富的核电设计经验,要把这些独立系统在头脑中连成一体,也无法从众多份图纸中完全明确各个系统之间是否存在碰撞问题、是否存在进度冲突问题,因此,当图纸在核电建设现场“变现”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大量设计变更……

  然而,当“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建设遇到信息化,这一局面被彻底改写。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增强国际竞争力与综合国力的关键环节。两化融合是二者高层次的深度结合,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世界各工业大国纷纷提出了相应的战略计划,包括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英国制造2050、德国工业4.0、新工业法国、印度制造战略等,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我国政府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作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从“十二五”初期即开始加速信息化建设,并在“十三五”信息化规划中明确了构建一个完整数字化核电站的路径图。这是一个长达10年的精心布局。这场数字化变革带来的是核电项目管理模式的脱胎换骨。(杨阿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