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关注】梦想重构之路——记“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

发布时间:2016-02-03 信息来源:


    自从2015年5月7日福清5号机组——“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开工以来,华龙已成为国内外核电业界炙手可热的代名词。而邢继,也因为“华龙一号”总设计师的身份,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2015年12月25日晚,邢继更是登上了中央电视台2015年度十大科技创新人物的颁奖舞台,成为央视此项活动举办四届以来,唯一一位获奖的核工业界科技工作者。

  2015年年底,在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记者对邢继进行了独家专访。这间不大的办公室,与别的工程师的并无二致。环顾所及,到处是他和华龙团队的合影。这唯一的一点不同,让我们读懂了团队在他心中沉甸甸的分量。

  午后的冬日阳光,淡淡地洒在这位设计师的身上。坐在记者对面的邢继,依然是儒雅而沉静的模样。灰白的头发好似记录着他的科研设计之路,有一种独特的味道。邢继说话的时候,声音很轻,语速缓慢。时至今日,无论获得多少殊荣和奖赏,他的姿态始终谦卑谨慎,仿佛外界的无限风光与他并没有太大关联。

  拿得起,放不下

  从1987年毕业至今,邢继已经在核工业坚守了快30年。应该说,中国核电发展的30年,邢继全都赶上了。而30年前的邢继,理想并非要进入人们眼中如此高精尖的核领域,而是要当一名建筑设计师。酷爱画画的他,虽从未正式接受过绘画训练,但却痴迷于建筑艺术的构图之梦。但是,阴差阳错,他进了严谨的核工业设计之门,这一入行就是30年。虽都是构图设计,但两个行业相差甚远。建筑崇尚的是艺术美感,核工业看重的是工业实用。从艺术转入工业,邢继的梦想之路进行了怎样的重构?

  许多人曾经问邢继,在核科研设计这条路上,他好似驾轻就熟、如鱼得水,是否他天生就擅长此道?他只是付之一笑。只有他自己明白,旁人眼中的“擅长”,实际上却是因为他性格里无法摆脱的一个“弱点”。这被他本人称之为弱点的性格,就是:拿得起,放不下。

  他说,一件事情交给我,我就必须得对别人、对自己有个交代,一直到事情做到完全没有疑问了,我才觉得这事儿算办完了。如果没做到这种程度,我就放不下!

  正是这种“放不下”,使建筑领域少了一位精英,让核科技领域多了一位总设计师。

  邢继的拿得起、放不下,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

  在秦山二期做自主设计时,有一个关于余排泵出口的管线支撑问题,始终无法解决。这个管线因其要承受高温高压和地震荷载,管道支撑荷载很大,需要用40个螺栓在墙上固定一个特大的钢板。施工单位说,这种东西太复杂了,根本无法安装,而且现场也没有空间能放下这个钢板。时任设计总工程师的邢继听说以后,就亲自到现场去看,亲手测量了现场的数据,记在本子上。回来以后,邢继跟同行们商量,大家都感觉这个设计安装确实有困难,难以完成。但当时现场在急等施工,邢继心中一直放不下此事,吃饭睡觉都想着这个难题。有一天半夜,当时还住在半地下室的邢继,在半睡半醒之间突然脑海里蹦出一个方案,于是急忙从床上爬起来开始画草图。后来,设计所根据他的草图顺利地把这个难题解决了。

  邢继就是这样一个较真的人,一件事情没有办好,他就总在琢磨。从业30年的经历告诉他,没有什么难题是能经得起一个人一直琢磨的,到最后他总能找到应对之法。

  所有的经历都是学习

  邢继刚分配到核二院(中国核电工程公司的前身)时,核电并不景气。二院当时也没有多少核电项目可做。因此,邢继就跟着老师傅们做啤酒厂和小火电的项目。为了小火电项目,他还跑了好几趟新疆。他是学核电的,在二院干不了核电项目,也见不到核电站,却没有一点不开心。他说,正是那个时期的经历,让他知道了什么是工程,工程设计到底要做什么。他认为,作为一个工程设计师,这样的经历非常有必要。

  两年以后,大亚湾核电站刚刚开工,邢继被派到大亚湾,在Framatorn(阿海珐公司的前身)现场技术部做设计,配合现场施工。邢继说,正是在大亚湾的两年半,他开始了解核电站的每个系统和设备都是干什么用的、现场是怎么布置的、都有什么要求。大亚湾当时由法国人做技术总包,有一套非常严格的管理体系。邢继刚去的时候就听说,技术部已经被开掉了很多人,留下来的也是人人自危。但也正是这套现代化的严格的设计管理体系,让邢继学到了不少东西。在邢继结束了大亚湾工作以后的20多年里,这些经验让他获益匪浅。邢继说:“大亚湾的那两年,对我的职业生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我现在也跟设计人员强调,一定要到现场待一段时间。只有在那里,你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叫核电设计、什么叫核电工程师。而且,同样的事情让不同的人去做,各自的收获又是不同的:一方面取决于你的用心程度,另一方面是在考验你的学习能力。”

  在秦山二期这个我国自主设计的60万千瓦核电项目中,邢继担任设总。用邢继的话说,秦山二期的设计,一直是被人骂着走的。他还记得有一年春节,他是在现场过的。那时候每周二晚上都要开项目的经理协调会,每次这个会议基本都变成了对设计院的批斗会。大家关注的只有一个问题:你们设计上哪些图纸现在还没有出来,设计还有多少问题让施工在等着你们。每次开会,邢继要负责解答这些问题,他总是带着一厚沓的资料去,一一告诉施工单位、业主的人:这个设计什么时候解决,怎么解决;那个设计解决完是什么样子……邢继说,“华龙一号”设计团队的很多骨干都在秦山二期现场锻炼过。正是因为经历了秦山二期自主化的压力考验,如今,这些人都成为了设计的领军人物。

  岭澳二期是中国的第一个百万千瓦核电项目。当时国家把岭澳二期作为自主化依托项目,要实现四个自主化,首当其冲就是设计自主化。当时中广核委托核二院来做岭澳二期工程设计的核岛总包和全厂设计总体院。在这个过程中,核二院遇到很多困难。关于如何把近6000台法国阀门换成韩国阀门的问题,当时在核二院做技术支持的法国专家都认定需要延长原定工期一年时间才能解决。而邢继他们的设计团队硬是在最短时间内通过完成大量力学分析工作,确保了工期一天也没有延误。法国专家认为这简直不可思议,但邢继他们办到了。像这样的问题在岭澳二期自主化设计过程中还有很多。就是在这样一个个挑战面前,邢继带领的设计团队开始学着面对挑战、勇敢超越。而岭澳二期的自主化设计正是“华龙一号”的学习基础。

  个人只是烛火微光

  对邢继来说,“华龙一号”被高度认可——让主席关注,让总理在海外推销,还不断获得各种荣誉,已经远远超出一个设计工程师的期待。邢继说:“其实只要让我们上工程,让我们能建造自己设计的核电型号,我们就非常知足了。对于这支团队来说,努力研发了这么多年,无论是叫CP1000,还是叫ACP1000,或者叫‘华龙一号’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变成实实在在的工程,以证明几代核电研发设计人员的努力没有白费。”

  华龙团队不仅局限在工程公司内部,它还是一个包括多家参研单位的有上千人的大团队。邢继说,我对华龙团队非常满意,不是因为他们十全十美,相反,他们的创新理念与认识还需要不断提高,技术视野与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扩充和加强。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我对这支团队的认可。

  在邢继眼中,这支团队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在关键时刻能攻坚、突破和冲刺的战斗力。在技术攻坚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能放下个人得失。虽然他们也跟普通人一样面临着家庭或自身的一些问题,但关键时刻没有人跟邢继谈这些。邢继说:“这是因为他们内心一直保有一种闪光的东西。”

  这个团队还有一个重要特质,就是能打硬仗。团队在攻坚克难时表现出来的韧劲和坚持,每每让邢继感动。华龙团队有一种信念:就是一定要在达到安全高度的前提下,把自主品牌搞出来。即便遇到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这支团队也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去坚持最初的目标。

  华龙团队的人常说,邢继身上有一种精神,是这种精神点燃了大家的创新激情。邢继却说,如果说我身上有火光,那也是烛火微光,我从不避讳自己也有低迷的时候。每次沮丧时,都是这支团队让我重新振作。

  邢继说自己干工作的时候容易往一个方向偏,这个方向就是找不足、风险点和隐患。作为“华龙一号”的总设计师,如今虽然型号研发已经初出硕果,但示范工程的每一步进展都与设计进展息息相关。为了确保“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的施工进展顺利,近一段时期以来,邢继一个人抽烟的时候越来越多。他常常独自思索着示范工程中出现的设计难题,研判着工程即将面临的设计问题。所以,你面对邢继时,常常能感觉到他身上有一种淡淡的忧愁。套用艾青的诗来解释:为什么他的眼里总是布满忧愁,那是因为他对“华龙一号”爱得深沉。他和他的团队,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希望“华龙一号”能够梦想成真。

  邢继说,“我并不总是一个激情四射的人,我是从团队中获取力量和前进动力的。”在中核集团公司组织的对ACP1000的设计评估会上,邢继曾对着很多外部专家深深地鞠了一躬。他说:“‘华龙一号’走到今天,从我自身来说,不知心里打过多少次退堂鼓,不知多少回曾想过退缩。之所以能坚持下来,就是靠华龙团队给我的信心。”

  结语

  华龙团队的成员一直都在变,到如今已经换了好几茬人。早先的老一辈核科研人有的已经离开这个团队,新人不断补充进来,但许多技术方案讨论的情形至今仍在邢继的脑海中清晰如昨。

  邢继说:“华龙团队身上那种能被激发的闪光的东西,一直都在。这是‘华龙一号’的设计方案能够诞生的原因。”

  而这种始终在闪光的东西,也许正是邢继本人,梦想重构之路的核心。(杨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