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关注】专访:揭开我国铀浓缩“高价格”真相

发布时间:2017-07-12 信息来源:

  今年1月,国际铀浓缩市场现货价格跌至47美元/千克分离功。自福岛核事故以来,国际铀浓缩价格降幅已超过三分之二。而按照中国核燃料公司与核电相关用户前些年签订的至2020年的长期供应合同,今年交付用户电站的铀浓缩价格远高于现货价。这让用户吐槽不已:我国铀浓缩价格太高了!

  无独有偶。近期,记者又了解到这样一组数据:据美国能源信息局(EIA)公布的《2015年铀市场年度报告》,2014年交付美国电站的铀浓缩平均价格是140.75美元/千克分离功,2015年是136.88美元/千克分离功,采购成本与国际现货价格差额同样很大。

  事实上,我国与美国铀浓缩交货价格都与国际现货价格差额较大。那么,我国分离功价格到底是高是低?目前国内分离功出现产能过剩,在核燃料产业还处于能力建设期的当下,是否真的供大于求?为了拨开迷雾,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核燃料有限公司原总工程师,现中核机械(天津)有限公司董事长池雪丰,以揭开我国铀浓缩“高价格”之真相。

  误解:交货价格不等同于现货价格

  记者:近些年,国际铀浓缩现货市场价格持续走低,已从近160美元/千克分离功下滑至47美元/千克分离功,您觉得影响其持续低迷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池雪丰:自2009~2010年间铀浓缩价格达到高峰后,受诸多方面的影响铀浓缩价格大幅下跌。首先,福岛核事故之前,大家都在讨论核电复兴,铀浓缩价格也在历史高位,铀浓缩服务供应商被广泛看好,也因此,铀浓缩服务供应商纷纷提升现有设施产能或者建设新设施,从而使全球的铀浓缩产能不断上升。但福岛核事故的发生如同“急刹车”,日本关停了大部分核电站,一些国家宣布“弃核”或放缓了本国的核电发展计划,国际铀浓缩需求减少,供需不平衡,导致铀浓缩价格持续走低。

  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俄罗斯铀浓缩产能大量低价进入国际市场。俄罗斯拥有全球最大的离心铀浓缩能力,其产能为2.6万吨分离功/年,建设投资全部来自国家拨款,分离功成本很低。俄罗斯国内核电每年需求仅约3200吨分离功,严重供大于求,大量分离功库存急需出售,而其大量低价销售对世界铀浓缩贸易产生了剧烈影响。

  记者:在业界看来,与国际铀浓缩市场现货价格相较,我国铀浓缩交货价格过高,难免有“政策保护”之嫌,您怎么看?

  池雪丰:一直以来,大家对分离功市场价格都有误解,认为国际市场现货价已经降至47美元/千克分离功了,国内却还按较高的价格交货结算,国内产业没有竞争力。这说明大家对铀浓缩的合同和价格机制不了解。

  其实,国际铀浓缩供应90%以上是长期合同方式,采用基价加浮动(浮动按照通货膨胀率来计算)的价格机制,而现货市场的交易量很少,只是用来调剂余缺。比如,美国市场2015年共交付1.29万吨分离功,其中1.19万吨为长期合同,占到92%。欧盟市场亦如此,现有的长期合同可以覆盖到2022年,合同覆盖率在96%~109%。

  也就是说,现在的交货价格不等同于现货市场价格。目前,交付电站的浓缩铀大多是在执行2005~2010年期间签订的合同,当时铀浓缩市场价格正处在上涨周期,从110美元/千克分离功一直上涨到164美元/千克分离功,在“看涨”的形势下集中签订了很多长期合同,交付价格再加上按照通货膨胀率来浮动上涨的价格机制,目前交货价格自然比现货价格要高。如今,用早年的长期合同价格与当下的现货价格比较,是完全没有可比性的。

  某种程度上讲,对核电用户来说,长期合同的签订是锁定了铀浓缩采购成本,保证了稳定供应,避免了未来价格上涨的风险,但同时也自然不能享受未来价格下跌的“好处”。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买卖双方基于对未来市场前景判断所作出的决策。应该说,2010年左右签署长期合同时,中核集团抓住了当时“看涨”的市场机遇,对市场前景做出了准确判断。

  真实:我国铀浓缩价格与欧美相当

  记者:产品价格是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也是推进市场化的砝码。对标欧美或者全球知名铀浓缩供应商分离功价格,我国的铀浓缩价格处于什么水平?

  池雪丰:经大量数据显示,与国际同期合同比,我国铀浓缩价格与欧美铀浓缩价格相当,还可以说偏低点。

  与美国铀浓缩价格相当。美国铀浓缩市场是充分竞争的、最为市场化的,相对价格也是最低的。根据美国能源信息局(EIA)《2015年铀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15年,美国核电用户共购买1.29万吨分离功,平均交货价格为136.88美元/千克分离功,2014年为140.75美元/千克分离功。较之我国铀浓缩价格是相当的。

  低于欧盟市场铀浓缩价格。欧洲铀浓缩公司(URENCO)和阿海珐(AREVA)两家本土供应商有一定的市场保护,价格相对美国要高一些。近些年采购的铀浓缩平均成本在135~185美元/千克分离功,这与我国的价格相比要略高些。

  反观国内,2011年左右,中广核在与中国核燃料有限公司签订了铀浓缩长期供应合同的同时,还与URENCO签订了采购分离功的合同,合同期限都是2011~2020年。而据了解,目前从国外采购的合同价已经超过了从国内购买的价格。

  可以说,我国分离功价格一直是与国际接轨的,有一定的竞争实力。但与生产规模严重过剩,建设投资全部国家拨款的俄罗斯相比,则有很大的成本压力,这也是“诟病”国内分离功价格高的主要原因。

  探究:“过剩”面纱下的市场化之伤

  记者:近些年,我国的铀浓缩产业快速发展,产能不断提升,保障了国内核电的发展需要。而目前出现的产能过剩现象,请问造成的原因是什么?

  池雪丰:截止到2017年3月,我国在建和运行的核电机组共5670万千瓦(不含秦山三期两台重水堆机组)。按照一台100万千瓦机组每年换料需要130吨分离功简单测算,每年核电对分离功需求约7400吨(实际上首炉需求还要大些)。从供需平衡角度来说,应该是供小于求,怎么会出现过剩呢?初步统计,2011~2015年期间,我国共进口分离功4280吨,所产生的“积压”可能就是进口过多造成的。管中窥豹,作为我国重要的核燃料生产基地——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在2012~2016年期间,共生产7847组燃料组件,装载浓缩铀3615吨,其中,装载进口浓缩铀达1381吨,占比38%。最高的2012年,装载进口浓缩铀达84%。由此可见,我国使用进口浓缩铀的比例很高。

  但这还不止,如果再加上引进核电站如AP1000、田湾核电VVER、台山EPR等燃料组件进口带进来的浓缩铀,进口浓缩铀占国内市场份额还要更高。这个比例,即使在国际上也是罕见的。

  记者:那么,国外的铀浓缩市场是怎样的呢?

  池雪丰:面对低价进口产品,保护国内市场健康发展方面,欧美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俄罗斯的分离功100%是其国内供应,欧盟市场68%的铀浓缩服务由URENCO和AREVA两家本土供应商提供。美国虽然没有自己的离心技术,但本土供应的比例也达到32%。

  在保证本土企业供应比例的同时,欧美国家严格限制倾销贸易。在西方,进口产品但凡低于成本价,且享受政府给予的补贴的,就会增收反倾销、反补贴关税,同时限制份额。由于俄罗斯低价倾销严重影响了市场良性发展,西方各国均采取配额限制等措施对俄罗斯铀浓缩贸易进行限制,以保护国内市场健康发展。

  据悉,美国对俄罗斯铀浓缩进入美国市场有着严格的配额限制。2009年美俄终止协议修正案中规定,俄罗斯2011年卖入美国的商品分离功只有100吨,2012年是150吨,2013年是250吨,2014年是2900吨,2015年是2700吨,这对于拥有100多个堆、每年需求1.2万多吨分离功的核电大国美国而言占比非常小。而欧盟市场同样对俄罗斯进口有限制,根据1994年公布的“科孚宣言”,非欧盟来源的铀浓缩服务在欧盟市场上的份额最高20%左右。

  建议:形成完整价值链条

  记者:您如何看待铀浓缩产业市场化?

  池雪丰:低浓铀是特殊的核工业产品,涉及国家和能源安全,限制国外低价产品进入,不仅是商业利益的要求,更是国家安全和能源安全的需要。可以说,这已不仅仅是商业利益和法律之争,更是国家利益和政治利益的体现,是支持我国铀浓缩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一步。

  我国核电仅占总发电量的2%,核电发展还处于能力建设期,推动核电安全高效发展,就要确保核燃料循环产业协同发展。作为典型的军民融合产业、核燃料产业链的重要环节,铀浓缩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纵观国际铀浓缩市场,市场化较强的欧美国家对于国内铀浓缩产业的发展、铀浓缩企业本国市场份额占比,以及国内市场的健康发展尚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还处于“成长期”的我国铀浓缩产业更应得到更多的“关爱”。市场化,本意是促进“强身健体”,推动产业做大做强,不能对国外供应商的低价倾销放之任之。

  记者:对于加强产业发展您有哪些建议?

  池雪丰:一是建立明确的进口核燃料配额管理制度,具体落实核燃料加工立足国内的产业政策。在国内核燃料加工产能富余闲置情况下,严格控制进口,保护好军民融合的民族核燃料工业,这也是国际通行做法。

  二是整合集团内铀产品(核燃料)经营平台与核燃料产业发展和生产平台,实现技术研发、工程建设、生产运行、市场经营等的一体化,成为一个具有完整价值链条的真正企业。这也是市场低迷下抱团取暖的现实需要,将为2020年后的核电用户提供更有竞争力的燃料供应和服务。(胡春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