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卫视《我志愿》:对于党,“中国居里夫人”在日记里这样“表白”

发布时间:2021-07-08 信息来源:中核集团

  声声“我志愿”,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封封志愿书,见证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如磐!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国资委新闻中心、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和北京广播电视台联合打造大型系列短视频《我志愿》。中核集团彭士禄、王承书、邢继三位党员入选。

  本期节目聚焦“中国居里夫人”王承书。作为名门大小姐,她甘愿抛下一切,离开丈夫孩子,隐姓埋名三十余年,她,究竟去了哪里?在日记中,她又袒露了怎样的心声?

  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是我国唯一的铀同位素分离研究机构。步入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的综合楼大厅,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座白色的半身雕塑,雕刻着一位面容慈祥温和,目光睿智深炯的长者。

  她,就是王承书。

    1  

  王承书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工程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优秀共产党员,我国铀同位素分离理论奠基人,曾任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前身——华北605所副所长,为了祖国和事业的建立与发展,她隐姓埋名30年,用爱国、奉献书写了“永恒的人生”。

  2

  王承书有一份遗嘱——“除留8000元给未婚的大姐王承诗做生活费用外,零存整取存款作为我最后一次党费,其余全部捐给‘希望工程’。”

  3

  “自己觉得做人还是做的比较正派吧,可是没有真正做到,一个真正的好共产党员。” 王承书总是会说,自己还没有做到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还在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4

  王承书的名字也许大家并不熟悉,但她却享有一个如雷贯耳的称号:“中国居里夫人”。她从小就有极强的数学天分,留美期间,她提出了“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轰动世界。然而新中国成立后,她却放弃了外国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国。

  5

  王老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正在欣欣向荣地发展,共产党既然在短短期间内使祖国一改本来面貌,一定有些道理。

  当时的王老对共产党了解其实并不深,但回国后,当她真正接触到了共产党,才验证了自己的猜想,也明白了她追寻的道理: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强起来,自己也要出一份力!

  6

  在日记的结尾,她这样写道:我一定将党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在任何工作岗位上,都竭尽所能,最好的完成党交给我的任何任务!

  在后来的日子里,她用三次“我愿意”,兑现了她的承诺。

    7  

  1958年,受控热核聚变研究在国内一片空白,也是王承书从未接触的陌生领域,面对钱三强的邀请,她毫不犹豫地说出了“我愿意”,并在短时间内成为这一领域的领军人物。

  8

  1961年,钱三强再一次找到王承书,希望她负责当时属于国家最高机密的高浓铀研制,这代表她将放弃之前的成就。王承书毫不犹豫,再次说出了“我愿意!”自此,她隐姓埋名,经常往来于北京和大西北之间,全身心投入我国铀浓缩事业。王承书和科研团队优化了启动方案,比原计划提前113天生产出合格的核装料,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9

  当钱三强又一次找到王承书,问她是否愿意继续从事浓缩铀研究时,王承书依旧坚定地说出了“我愿意”。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大国重器横空出世,有力地打破了核垄断和核讹诈,王承书也被毛主席称赞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女功臣。

  王承书与我国铀浓缩事业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而核理化院成为了她一生拼搏奉献、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王老的一生,为事业隐姓埋名三十余年。1994年6月,王老因心力衰竭逝世,享年82岁。

  91

  在去世前,她在寄给学生诸葛福的这封书信里写道:“我一生平淡无奇,只是踏踏实实地工作,至于贡献,谁又没有贡献?而且为国家做贡献,是每一个公民的职责,何况是一个共产党员。”

  “将我的身心献给党,为共产主义,为解放全人类的光荣伟大事业,奋斗到底。”

  92

  (北京卫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