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超百亿美元市场蛋糕,医用同位素国产化如何发力?

发布时间:2021-07-28 信息来源:

  让标记了核素的“钥匙”直奔对应的“锁”,不用乱跑。在这个关于核医学诊断与治疗方法的形象比喻中,“锁”是病灶,“钥匙”就是携带放射性同位素的药物。

  7月23-25日,第七届全国同位素制备及应用研讨会在浙江海盐举行。罕见地,这次研讨会成功“出圈”,吸引了学界、产业界乃至当地政府的参与。

  今年6月24日,国家原子能机构、科技部等八部门正式发布《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我国首个针对核技术在医疗卫生应用领域发布的纲领性文件,也被认为是加速我国同位素发展的“东风”。  乘着“东风”召开的这次大会,被产学研用各方寄予厚望。

  微信图片_20210728102318

  90%以上医用放射性同位素依赖进口

  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

  数据显示,全球年销售放射性同位素增幅约15-20%,2022年前后销售总额将超过100亿美元。

  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红卫在报告中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批准58种放射性同位素,与之相比,国内放射性药物相对较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了35种放射性同位素,但只有10种国内可少量生产,其中诊断类约占80%,能用于治疗的只有20%。

  中国核学会同位素分会理事长罗志福以目前临床诊疗使用最广的钼-99、碘-131、碘-125举例说,这三种同位素目前90%依赖进口。

  不少发言人都提到了这样一个事实:国际上用于放射性同位素生产的反应堆大多数在未来几年内相继面临退役,同位素产量将急剧减少;而少数已经实现国产化的核素,无法满足医疗市场需求。

原有反应堆老化退役

现有反应堆缺乏统筹布局

  我国生产放射性同位素的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当时,利用我国第一座反应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成功试制出首批33种放射性同位素,自此开创了我国生产、应用放射性同位素的新纪元。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薛小刚告诉记者,作为我国最早研制、生产放射性同位素的单位,院里曾陆续研制开发出裂变钼99、氟18、碘125、干法碘131等多种主要医用同位素以及锝99m发生器、碘131口服液、碘125粒子源等一批放射性药物,为助推我国医用放射性同位素国产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谈及如今医用放射性同位素依赖进口的原因,罗志福以医用放射性同位素的主要生产工具之一——反应堆为例分析说,除了原有反应堆本身老化退役,还与现有反应堆在同位素生产领域没有统筹布局有关。

  目前,包括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在内,国内共有3家科研机构的3座研究型反应堆具备生产放射性同位素的能力。

  “其中任何1个研究堆开足马力,其辐照能力就可满足目前国内市场需要。但这些研究堆主要用于科学技术研究,还不能按同位素生产要求运行,同位素是这些研究堆的额外‘收益’,无法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罗志福说。

  亟需打通下游产业

  如何改变现状?

  罗志福认为,首先要考虑在现有设施上填平补齐,快速恢复医用同位素生产,包括对现有设施开展生产同位素尚不完善的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开发,比如千居里级裂变钼99生产工程化技术和高放废液提取锶90工程化技术,还包括对缺少的配套条件进行建设或改造,比如堆内辐照孔道和靶件辐照后分离提取同位素的设施。

  他同时提到,考虑到未来国际市场的短缺和研究堆运行的不规律,建议布局建设专用反应堆进行放射性同位素生产,以保障2030年前后国内市场需要,并且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争取国际话语权。

  此外,在中国智造方面布局创新性研究,开展绿色环保的同位素制备技术研究,开发出原创的中国造放射性新药,结合大数据、信息化等数字化技术,引领国际同位素技术发展。

  薛小刚认为,在实现医用同位素国产化的道路上,仍面临健全监管体系、提升研产能力、打通下游产业等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这次“出圈”的会议被他认为是一个积极信号。

  “医用同位素辐照生产工作远远复杂于原先的钴源辐照生产工作,前后包括制靶、辐照、解靶、分离、纯化等多个环节,涉及堆工、化工、电气、仪控、三废处理等各个专业。”秦山核电党委书记、董事长黄潜表示,相关科研院所在同位素辐照生产及靶件处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秦山核电将与这些科研院所和后端企业通力合作、各取所长,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化生产能力。目前秦山核电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联合开展的裂变钼-99生产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正在稳步推进。(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