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核集团入选中国企业科技创新优秀案例②:中核工程

发布时间:2021-12-16 信息来源:

  核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现。从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到现在,人类对核能的探索已有120余年的历史,从1954年到前苏联建成奥布灵斯克核电站以来,全球核电应用历程也走过了67个春秋。

  现今,核能的应用和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工业实力的体现,是大国竞争的主阵地。可以说,核能是人类最具希望的未来能源之一,可如何把这条“巨龙”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而不被它“反噬”?一直以来,中核集团的建设者们做着不懈的努力,以保障核能的安全利用。

  在福建福清核电基地内,六座穹顶建筑一字排开,与蓝天碧海遥相呼应。其中,最抢眼的,便是“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建福清核电5、6号机组,它是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在三十余年核电科研、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行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福岛核事故经验反馈以及中国和全球安全要求,研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技术。其设计寿命为60年,反应堆采用177堆芯设计、燃料组件18个月换料周期,电厂可利用率高达90%。创新性采用"能动和非能动"相结合的安全系统、双层安全壳等技术,在安全性上满足国际最高安全标准要求。

  2021年1月30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宣布“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创造全球三代首堆建设最佳业绩。标志着我国在三代核电技术领域跻身世界第一方阵。

  打造“国之重器” 点亮“国家名片”

  核工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是国家安全重要基石。核电作为新能源高科技战略性产业,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把握我国在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中的主动权具有关键作用。

  核相关的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核心管制技术,中核集团明白,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才能够解决“卡脖子”问题。回首四十多年前,我国核电处于起步阶段,大到压力容器,小到一根电缆、一颗螺丝钉都需要进口,核心技术始终受到美国、法国、俄罗斯等核电强国牵制。作为世界上最复杂的能源系统,核电涉及70多个专业,要想实现整体升级,必须在全球范围内汲取经验,加强合作。

  华龙一号从研发之初,就确定了“小核心、大协作”的合作模式,中核集团华龙一号总设计师、中核工程总工程师邢继带领华龙一号大团队搭建了“全球化政产学研用”高效协同创新研发平台,有效整合技术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在总结了30余年核电科研设计、建造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汇集“最高的安全标准、177堆芯、双层安全壳、能动与非能动安全系统、抗震能力、抗大飞机撞击能力”等多项重大技术改进的自主百万千瓦级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打破国外核电技术垄断与知识产权限制,实现了核电领域从跟跑到并跑的历史性跨越。

  11

  华龙一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充分吸取了我国三十多年核电站建设、生产、运营的主要经验,借鉴了国际上先进压水堆的设计理念,立足于我国核电产业链的技术基础,是我国核工业几十年来经验积累和智慧的结晶。2017年6月8日,在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世博会开幕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对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总统介绍说:“华龙一号”是中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

  实现“中国创造” 带动高端装备制造业飞跃发展

  “华龙一号”采用全新核电技术,在建造过程中涉及大量新设计,新工艺,新设备,需要“摸着石头过河”,这背后是团队几十年如一日的长期积累和不断创新。

  22

  在“华龙一号”建设过程中,中核工程牵头开展产学研合作,协同国内17家高校、科研机构,联合东方电气、哈电集团等58家国有企业与140余家民营企业,跨越重重困境,共同突破了包括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堆内构件等核心设备在内的411台设备的国产化,首堆工程设备国产化率达到88%以上,为我国建设成为核电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这在所有设备国产化进程中,最艰难的就是华龙一号主泵的国产化。主泵作为反应堆中循环系统的动力源,被业界比喻为核电站“心脏”,结构精密、制造难度极大,2008年之前国内已建成核电站的主泵均是从国外进口。

  2007年,中核工程开始承担核电厂总承包工作,中核工程就发挥自主设计的优势,对主泵全球重要供货商的泵型进行全面比较,依托当时的福清1、2号和方家山项目,开启推动主泵设备国产化的进程。成立主泵国产化专项组,安排项目人员现场指导和推动厂家主泵国产化进展,帮助厂家建立一整套主泵项目管理、质保体系,最终在福清5号机组独立实现主泵总装。

  2015年6月,李克强总理考察中核工程时指出:“你们在铸国之重器,为中国发展强筋壮骨”。

  作为中国高端制造业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华龙一号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5300多家企业,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转型升级机遇。

  制定华龙标准 掌握未来话语权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核工业体系还没有自己的标准, “建成三代核电是根本,但要真正实现领跑还要形成华龙标准,因为标准是话语权,我们不仅要输出自己的核电,还要按照我们自己的标准去建设,这样才能不受制于人。”中核集团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这样说道。

  33

  华龙一号标准的制定工作,也正是由邢继带领的中核工程华龙一号研发团队承担的。这些标准大到规定华龙一号的额定输出功率、单堆布置、0.3g的抗震等级、多重冗余的安全系统等等,小到反应堆的堆芯设计、计算机控制系统、具体管道尺寸材料等方方面面。

  2020年11月10日,中核集团宣布,华龙一号已经形成一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与型号标准体系,涵盖核电厂前期、设计、设备、建设、调试等全生命周期,可有力支撑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和“走出去”。

  打造“智慧核电” 互联网+引领产业升级

  2015年5月7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工程在福建福清核电厂开工建设。中核工程牵头各参建方,持续优化“华龙一号”设计,潜心深耕智慧核电建设,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核电设计、工程建设的深度融合,创造了世界三代核电首对建设68个月的最佳业绩,同时有效提高了核电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

  核电厂的显著特点是专业多、参与企业多、周期长、安全要求高,数据的一致性不能有丝毫差错。在“华龙一号”的研发设计中,中核工程创造性地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搭建三维设计平台,实现了全国20余家单位、数百个终端异地同步的设计方式。同时联合中国移动应用5G技术,在“华龙一号”现场打造了一张覆盖核岛内外、厂区、生活区的混合型5G专网,为核电建设和运行提供稳定可靠的网络基础设施,基于“5G+AI”技术实现对工程项目“安全、质量、进度、成本”四大要素的多维汇集和集中管控,通过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促进产业链上下游高效协同。

  7万多台(套)设备、165公里管道、2200公里电缆, 20余万张图纸、5300多家设备供货厂家、前前后后近20万人参建,华龙建设者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核电建设史上的新业绩,彰显了我国自主先进核电品牌的底气。

  44

  “‘建设核电强国’是核工业人共同的愿望。我们还会继续努力,将“华龙一号”首堆建成发电当成新的起点,不断持续优化改进自主核电技术,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与 “双碳”目标,做出更大贡献”谈及中国核电自主创新的未来,邢继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