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核工业女科技工作者

发布时间:2023-03-16 信息来源:

《中国环境报》:她的芳华岁月里,藏着“星辰大海”——记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龙婷

  http://epaper.cenews.com.cn/html/2023-03/15/content_84693.htm

  

  90后,核聚变,清华毕业;

  哪一个是她身上最耀眼的标签?

  沉稳工作时,她一头扎进科研圈,用20余篇《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论文及6项国家发明专利证明自己的强劲实力;业余闲暇时,她也是个爱看剧、爱跳健身操的可爱女孩;

  哪一面是她人生的瑰丽风景?

  世界因科学而格外精彩,也因女性而尤其美丽。近日,我们与年轻的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副研究员龙婷聊了聊。

  她的芳华岁月里,不经意间,闪耀着核工业发展的“星辰大海”。

  以梦为马,与“核”结缘

  细框眼镜、一头长发,龙婷与想像中的一样,言语间流露出温柔与沉静。但聊起核业务,她可说得头头是道,底气十足。

  看似文静的女孩,如何与“核”结缘?在龙婷眼中,一切都顺理成章。

  “我在高中时就关注核聚变技术,觉得这是一个新领域、一项新技术,就产生了兴趣。”龙婷轻描淡写的讲述中,父母支持、自己做主,她毅然填报了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的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

  彼时,涉世未深的女孩对核工业的了解其实很有限,但她踏实沉稳的性格也正适合科研工作。冥冥之中,是龙婷选择了核事业,还是核技术的吸引将她拉入“怀中”?答案就藏在日后的岁月里。

  2014年,龙婷从清华大学毕业后,来到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并于2020年获得博士学位,2022年被评为副研究员。

  人群中,她是亮眼的一颗新星。

  作为负责人,她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中核集团青年英才项目。担任国家大科学装置中国环流器工作组学术干事。

  作为青年学者,她被授予亚太等离子体物理学会U30青年科学家奖,入选中核青年科技创新“启明星人才”,并在中核集团“年陈文化”之“一年融、五年立、十年传”优秀青年评选中,荣获“五年立”荣誉称号。

  从清华走出的广西女孩,用实力告诉人们,也告诉自己:这条路,我选对了。

  潜心钻研,散发光芒

  长期奋战在核聚变研究一线,龙婷信念坚定,亦目标明确——那就是竭力在重点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点上实现自主创新和突破,让科技强国的“中国梦”不再被“卡脖子”难题困扰。

  才短短几年的科研经历,龙婷就带领团队深入研究聚变等离子体自发旋转机理这一国际前沿热点问题,攻克国际难题,首次从中国环流器二号A(HL—2A)实验中发现存在于托卡马克等离子体边界的自发旋转动量源,研究成果受到国际知名聚变专家高度肯定,为提高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及未来聚变堆的约束性能提供了重要科学基础。

  她主持建设了我国首套多普勒相干光谱诊断系统,成功实现对等离子体旋转的高时空分辨二维测量,填补了国内在这项关键技术上的空白,目前已在国内多个聚变装置推广应用。

  作为中国环流器重点工程的“新兵”,龙婷还与顶尖科研小组一起,参与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HL—2M)装置的放电实验。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龙婷把这句话谨记心间。从基础的放电文档管理、实验提案收集,到细致的安全监测和方案讨论等环节,她全力做好每一件小事。也因此,龙婷所在的小组获评标杆青年突击队,她个人获评年度先进工作者。

  十年磨一剑。2020年,新一代“人造太阳”(HL—2M)装置成功实现首次放电,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肯定,被评为2020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两年后,新一代“人造太阳”(HL—2M)装置等离子体电流突破100万安培,创造了我国可控核聚变装置运行新纪录。

  2022年,从第六届亚太物理学会等离子体物理分会(AAPPS-DPP)年会开幕式传来喜讯,龙婷博士被授予U30青年科学家奖,以表彰她在托卡马克密度极限附近的粒子输运物理研究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这一年共评选出6位U30青年科学家,而龙婷是磁约束聚变方向唯一的U30获得者。

  一路芳华一路歌。在核事业中不懈奋斗,努力发光发热,龙婷以专业和实力赢得荣耀与尊重,书写出了新时代青年女性精彩的华章。

  时不我待,青年“接棒”

  接力!

  2021年,在第二十八届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大会(IAEA FEC)闭幕式上,龙婷受邀代表聚变新生力量亮相,从91岁的俄罗斯核聚变科学家Boris Nikolayevich Kolbasov手中接过象征开发聚变能源重任的“火炬”。

  这“火炬”,预示着全球聚变科学家将携手追逐梦想,而传承与创新的“交接棒”,交到了像龙婷一样的年轻人手中。

  “尤其是大会选择了唯一一名、且来自中国的青年工作者传承‘火炬’,意义更非比寻常。”在龙婷眼中,这也昭示出中国对聚变能发展的巨大贡献。

  曾经我们是跟着跑,如今变成并排跑,部分领域实现了领头跑,未来还将有更多亮眼的成绩。龙婷看到了希望的光芒。

  能有幸参加两年召开一次的IAEA聚变能大会,这也让龙婷感到欣喜而光荣。

  “更让我高兴的是,能代表聚变青年分享与中国环流器装置共同成长的故事。我看到,全世界老一辈科学家和工程师怀揣着聚变能源梦想,孜孜不倦地奋斗了几十年。作为新一代聚变青年,开发清洁能源的神圣使命交给了我们,实现‘用智慧点燃蓝色的海洋’的梦想,不再遥不可及。”龙婷如是说。

  要知道,科研的路途上,从来都遍布荆棘与坎坷。龙婷也一样面临困境。

  “真正扎下根去,发现领域内延伸与扩展的内容非常多,要系统学习和架构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她清醒且现实。

  但龙婷从不选择退缩,就像巾帼从不让须眉。

  女孩子,一样可以学物理,做科研。龙婷希望传递给更多人的是,核事业中,细分的领域非常广泛,施展拳脚、散发光芒、实现梦想的机会非常多。“不妨大胆选择,别轻言放弃。”这是意气风发的龙婷留给女孩们的寄语。

  巾帼如繁花,盛放新时代。不负芳华、勇敢追梦的她和她们,还将翱翔在核聚变以及更广阔的世界中,留下最美的光影。

  相关报道:

  中国环境客户端:强核“她”力量②90后龙婷:芳华岁月里藏着“星辰大海”

  https://res.cenews.com.cn/h5/news.html?id=1039228

《中国环境报》:记中核集团福建福清核电有限公司操纵员、模拟机教员曹宇华 “华龙一号”首位女高级操纵员是如何“炼成的”?

  

  

  

  “华龙一号”首位女高级操纵员,这个头衔分量重、含金量高。

  说它分量重,是因为操纵员是核电机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的“掌控者”,核电厂能否安全运行,关键看主控室操纵员的控制能力和水平——没有99%,只有100%,必须确保万无一失。而“华龙一号”是我国自主设计的第三代核电技术,上百个系统、上万台设备,要掌握这个“大国重器”的操纵本领绝非易事;

  说它含金量高,是因为操纵员又被称为“黄金人”。培养一名操纵员,需要投入的培训成本相当于一个成年人体重的黄金价格。而成为一名操纵员,要历经2年—3年的学习,掌握40多门课程,通过数百场测验和考试,选拔过程几乎是“大浪淘沙”。

  中核集团福建福清核电有限公司操作员、模拟机教员曹宇华,是成功历经重重关卡考验,第一个拿到“华龙一号”主控室“入场券”的女性。电视剧《许你万家灯火》中的孟晓薇便是以她为原型塑造的。

  3年备考,近100个人中,只有一位女性

  “参加考试前,你知道‘考操’很难吗?”

  “没想过,但是我知道成为操纵员一定很荣耀,很酷。”

  2008年来到中核集团福清核电,分到运行班,也就是未来要走上“黄金人”的培养之路时,曹宇华并没有太多复杂的想法。她单纯觉得,既然有目标,就要坚持下去。不过,“考操”之路也的确异常艰难。

  曹宇华参加VVER堆型相关知识的学习和考核,这个过程就用了32个月,将近3年时间。很多考题都是综合性的考核,会涉及机械、仪控、物理、热工等。所有知识点都不能出差错,哪怕是一个数字、一个字母,而有的系统有好几百个参数需要熟记。

  从VVER堆型到M310,再从M310到“华龙一号”,每一次都是从零开始、从头再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的组建,这种不断跳出舒适圈向上奋力成长的抉择越发受到考验。考M310时,周围还有女同事,但到了备考“华龙一号”时,接近100人中就只有她一位女性了。

  “一起参加操纵员考试的同事问我,你还要再考吗?能坚持下去吗?”曹宇华回忆说。但她觉得,这就像跑马拉松,前几公里比较轻松,中间会有疲倦期,感觉坚持不下去了,但其实挺一挺就过来了。

  既是老师也是学生,既要处理工作,又要参加培训

  在参加“华龙一号”操纵员考试之前和期间,曹宇华在中核集团福清核电1号机组干过调试工程师,做过“华龙一号”设计文件审查人,还在“华龙一号”当过运行准备工程师,样样干得出色。

  “华龙一号”运行准备阶段,一切都是空白,所需人员都从基地现有机组转调。曹宇华被选调去负责“华龙一号”机组的生产准备、运行工作。

  作为规程组组长,她组织开展了机组征兆导向法事故规程开发、验证与确认工作;作为“中核集团福清核电5号、6号机组运行技术规格书专项组”秘书组组长,她组织了机组运行技术规格书及其相关大纲开发,策划运行领域15份企业标准的编制。

  后来,随着“华龙一号”首批操纵员选拔工作的开启,曹宇华被选拔担任首批操纵人员理论培训教员和兼职模拟机培训教员。由于培训在即,教材编制时间紧张,她和团队成员高质量参与编制了《高级运行》《中级运行》《核电厂系统与设备》等培训教材。这期间,她既是老师也是学生,既要处理工作,又要参加“考操”培训,基本没有休息,也顾不上家。

  迎接全新挑战,让“华龙一号”有更多操纵员

  “考操”之后,曹宇华从学员变身老师,她转到培训处成为专职模拟机培训教员。

  这对她而言又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如果说操纵员掌握着核电机组的“生命安全”,那么教员就是决定操纵员素质和能力的幕后人物,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规范操作是操纵员的基准线。但是怎么让操纵员将“规范”扎根在脑海、熟练在手心?曹宇华动脑筋、想办法。一方面,牵头组织搭建“华龙一号”操纵员初训课件最新框架,组织编制“华龙一号”复训课件,并不断助力运行技术规程的完善,给操纵员一份更详实、更具指导性的“指南”;另一方面,在操纵人员模拟机复训中推行“表现榜”“行为规范强化牌”制度,以此强化操纵员的行为习惯,规范人员行为。

  在她和团队的努力下,中核集团福清核电现已累计培养出100余名“华龙一号”操纵人员,遍布运行、生产计划、安全监督、培训等领域。

  2021年,中核集团福清核电承接了“IAEA华龙一号模拟机培训介绍”对外项目,曹宇华是此课程的主要组织者,牵头制定课程大纲、组织团队编制理论培训课件和模拟机实操脚本等。

  要让课程走出国门,难就难在要采用拍视频的方式全英文授课、编写全英文材料。为了提升口语表达能力,曹宇华和团队成员集中熟悉课件材料十余次。为了展示“华龙一号”先进的技术特点、操纵人员行为规范的高要求以及模拟机培训的高标准,曹宇华和团队成员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按照角色分配在模拟机上对实操脚本进行多次演练,不断修改完善脚本内容。

  这项课程开发历时两个半月,编制完成全英文10万余字的理论课程介绍材料,3万余字的模拟机实操脚本,录制视频时长达7小时。当年12月初,在中国——国际原子能机构核能管理学校首期核能管理短训班上,来自11个国家的52名从事核领域工作的管理与专业人员现场学习了“我国自主设计”的原创课程。

  每一次从零开始,每一次都坚持奔跑;每一次面对挑战,每一次都迎难而上,这或许就是曹宇华出色的原因。

  现在,曹宇华最大的幸福,就是学员有所得、有所收获。“我喜欢这份工作,希望能在这个岗位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作出更多的贡献。”她表达了最朴素、最真挚的愿望。

相关报道:

中国环境客户端:强核“她”力量①曹宇华:“华龙一号”首位女高级操纵员

  https://res.cenews.com.cn/h5/news.html?id=1039219

《中国环境报》:她为“巨龙”铸“芯”——记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罗英

  http://epaper.cenews.com.cn/html/2023-04/13/content_85563.htm

  屏幕截图 2023-04-14 162658

  在福建福清,“华龙一号”5号机组稳定运行,千家万户华灯初上;在四川成都,中国核动力院的办公楼彻夜明亮,映照出她和团队伏案忙碌的身影。

  她,正是中核集团科技带头人、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罗英。“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全面建成投运的背后,是她带领团队攻坚研究“龙首”“龙躯”“177堆芯布置”等关键技术装备,推进一体化堆顶结构(龙首)顺利验收,将反应堆压力容器(龙躯)的设计寿命由以前的40年提高到60年,并采用177堆芯替代157堆芯,有效提高了堆芯的额定功率和发电功率。罗英,也因此被称为“巨龙”的铸“芯”人。

  传承老一辈核工业人的奉献精神

  “我选择从事核动力研发工作,这是一种传承。”罗英告诉记者。

  作为“核二代”,罗英从小就在九〇九基地长大,父母和周围的人都是核工业奋斗者,常常步履匆匆。在这种氛围的影响和熏陶下,罗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强核报国”的初心与梦想。1993年毕业之后,22岁的罗英就进入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工作,一直到今天。

  核事业发展离不开核工业者的奋斗和奉献。由于行业原因,他们也习惯隐姓埋名,成为一名幕后工作者。幼时的罗英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只要祖国需要,我们就愿意奉献”。爱国奉献精神深深扎根在她的脑海。

  接手人生中第一个大项目——秦山核电站二期工程期间,罗英回忆,要克服的困难可不少。为了弄懂压力容器制造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她驻场服务600天,连续3个春节都在那里度过。

  在制造厂里,工人们可以倒班休息,但作为中方代表,罗英需要随时在线,帮助大家解决技术问题。异国他乡,等待破解的新问题、亟待学习的新知识和积攒心中的乡情,罗英都咬牙坚持。前辈们所说的奉献精神,不觉间已成为工作的“指路灯”。

  “做科研要求真求实,这也是长辈们对我最大的影响。”罗英说。核工程项目对安全的要求很高,从科研设计到制造安装以及退役,整个周期不能有一丝松懈。

  2011年,在“华龙一号”堆顶结构方案技术讨论会上,中核集团并没有引进和推广国外成熟的堆顶方案,而是确定采用由核动力院自主设计的一体化堆顶结构方案。但是,如何在没有任何参考的情况下,让设想和方案真正落地?这块“硬骨头”,罗英和团队接了下来。

  在堆顶方案实践细节上,控制棒驱动机构的通风散热能力是一体化堆顶的重要性能指标。没有进行实体试验前,罗英和她的团队只能通过计算机仿真模拟的手段考察堆顶结构的通风能力。这需要系统思维,更是个精细活儿。经过努力,精细的堆顶流场模型得以建立。在通风试验中,大到风机的功率性能,小到每一个传感器的参数型号,罗英都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在一体化堆顶结构产品施工设计中,罗英带领团队成员完成了上百张堆顶图纸设计,严格把关,确保无谬误、无差错。在团队的努力下,一体化堆顶最终顺利通过验收。

  秉持传承科学家精神的初衷,罗英带领团队潜心钻研、攻坚克难,创造了一系列重大成果。除联合团队研发了中国自主知识产权“华龙一号”“龙”系列反应堆装备以外,她还主持并参加了核电工程、科研项目以及横向技术服务项目40余项,解决了许多关键技术难题,首次建立了反应堆寿命评价体系和方法,作为技术负责人成功发布我国核历史上首个国际标准等。

  让女性在核动力领域绽放光彩

  身为女性,罗英在核动力领域的表现丝毫不逊色。这些年,她收获了不少表彰荣誉。她荣获中核集团彭士禄核动力创新突出贡献奖,是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还是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四川省三八红旗手,大大小小的奖牌一一陈列在她的会议室内。

  2016年发生的一件事,让罗英深受触动。

  当时,她作为中方代表去阿联酋参加了第二十四届世界核妇女大会,并接过了大会旗帜,迎接世界核妇女大会在中国的首次举办。

  “这是世界顶级的核科学盛会,尤其还是女性专场。这让我不由地思考,怎样才能更好地展现我国核领域妇女工作者的科技水平和精神风貌呢?”罗英说。

  当时,她灵光一现,决定成立罗英创新工作室,希望能借此汇聚核动力领域的优秀女性英才,携手践行“强核报国,创新奉献”的核工业精神。

  这样一支以女性为主体的团队,在核工业领域是第一个。罗英告诉记者,工作室现有66人,其中42位是女性,占比63.64%。工作室以“四维并进、体系牵引”的宗旨为引领,工作室在技术突破、管理创新、人才牵引、品牌文化等4个维度深耕发力,推广普及先进创新理念与方法。目前,已经在人工智能、核用机器人、虚拟现实技术、先进材料应用等前沿领域取得突破,获得了包括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多项科技成果及发明专利。

  2019年,罗英创新工作室被评为首批四川省“五一巾帼创新工作室”,中核集团“新中国成立70 周年立功集体”荣誉称号;2021 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和四川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罗英告诉记者:“女性具有细心、耐心等品质,这些特质对于具有探索性、创造性、继承性和连续性特点的科研工作都极为重要,尤其在核安全问题上,女性能表现出更为认真严谨的品质。女性也似乎更能坚持。我们去驻厂时,面对艰苦条件也不会有一句抱怨,在进行科研攻关时,时常要加班加点,压力很大,这些困难我们都能坚持下来。”

  她呼吁:“近些年,有非常多的优秀女科学家、女性工作者在自己的岗位上绽放光彩。我认为,首先,全社会要有尊重女性、尊重女性劳动创造的氛围;其次,女性自身要基本功扎实、学习能力强,主动争取,不害怕、不服输,用行动去证明自己,并发挥自身独有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