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57年!人民日报告诉您:祖国不会忘记!

发布时间:2021-10-18 信息来源:

  57年前的今天

  1964年10月16日

  在新疆罗布泊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

  两份人民日报特别值得关注

  一份是1964年10月16日

  人民日报出版的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号外

  而另一份是2021年6月15日

  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了

  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

  二二一厂离退休职工生活的文章

  时空更替57年

  祖国不会忘记!

  

  1958年,面对西方核讹诈的威胁,党中央决定在青海金银滩建立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国营二二一厂。对外称“青海省第五建筑工程公司”、“青海矿区”。

  金银滩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原国营二二一厂是在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下创建的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试验和生产基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均诞生于此,这里又被称为中国原子城。

  

  这是2020年7月30日拍摄的金银滩草原(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如今,这里已安全退役,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旅游景区。曾在这里奋斗过的核工业人被安置到全国27个省份的532个县市。撤厂时,二二一厂有职工近万人,其中离退休人员4924人,加上家属子女等总人口约3万人。在职职工被安置到各地企业单位,中核集团组建了核工业二二一离退休人员管理局专门负责离退休人员的服务管理。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二二一厂离退休职工,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解决离退休人员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二二一厂离退休人员的高度关心和关怀。

  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以及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中核集团党组高度重视,成立专项领导小组。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余剑锋任组长,专项领导小组多次开会研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集团各部门、各有关单位站在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心怀“国之大者”,积极作为、保质保量地落实批示精神。

  根据专项领导小组部署,集中安置点住房修缮工作,由经营管理部牵头,二二一局、中核五院、中核咨询等单位大力协同,研究制定维修改造工程方案,精心组织、精心施工,按期完成了住房修缮工作。在施工过程中,注重发挥党组织作用,建立了党建联建机制,凸显联合党支部在政治引领、攻坚克难、为民服务中的堡垒作用,为工程顺利完成提供了组织保障。

  在分散安置人员住房维修工作中,针对老同志居住点多面广的实际,二二一局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走访摸底工作,做到精准谋划、精准施策、精准落实。二二一局工作人员行程总计逾15万公里,以敬爱致恭的真心真情、专业过硬的能力素质和严实深细的工作作风服务老同志,不折不扣落实好批示精神。

  

  截止到目前,中核集团对西宁、合肥、淄博等集中安置点的1555套房屋修缮和“三供一业”项目改造已全部完工,通过商铺拆旧新建、道路重新铺设、院内绿化修整、新装活动设施、住宅楼重新粉刷、更换门窗等,小区面貌焕然一新,老同志居住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对分散安置在全国17个省80个市(县)地区的2180户房屋进行走访调研,并完成245户分散安置老同志的房屋维修改造提升,老同志获得感、幸福感得到极大提升。

  据居住在西宁市德令哈路中核集团二二一小区的85岁的杨翠英老人介绍“经历了苦日子,今天的日子比蜜还甜。”她说,感谢党中央没有忘记我们。会上,老人们表示,在习近平总书记关心下,这两年待遇好了,看病就医更省心,中核集团等还组织对职工住房进行修缮,美化了社区环境,生活舒心多了。

  

  2021年10月16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中核集团召开二二一厂离退休人员住房修缮改造工作总结大会。这也是中核集团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部署要求,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相结合,立足行业实际和主责主业,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具体举措。

  

  集团公司董事、党组副书记李清堂,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刘敬出席会议并作出要求。集团公司经营管理部、财务部、党群工作部以及中核五院、中核咨询、三门核电、二二一局等部门和单位有关领导,原二二一厂老同志代表参加会议。

  

  会议强调,关心好、照顾好、服务好二二一老同志是新时代中核人的责任,是党交给中核集团的光荣使命,也是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题中之义。希望二二一局党委坚决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继续做好落实批示精神的“后半篇文章”,强化政治引领,切实落实好二二一厂老同志各项待遇,维护好集团公司改革发展稳定的良好局面。

  

  半个多世纪前,一大批青年满怀一腔热血,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奔赴西部青海高原,参加了研制第一颗原子弹会战。如今,他们已是耄耋之年,回想起当年难忘而有趣的高原生活轶事,使人仿佛又回到了当年激情燃烧的岁月。

  

  居家生活离不开高压锅

  在海拔3400米的青海高原,水烧到80多摄氏度就开了,饭也煮不全熟,蒸出馒头粘糊糊的,这半生不熟的主食让大家怎么也不习惯。为此,食堂专门设计制造了大容量的压力锅烧饭,人们一天三餐也就吃在食堂。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家在基地纷纷结婚成家。刚生出的孩子总不能让他吃不全熟的稀饭吧,正当为难时,听说北京已有家用小高压锅面世了,于是我们就出差买、托人捎,每家都买来1-2只的高压锅。有了高压锅,不管煮饭、蒸馒头,还是炖鸡、烧肉的都十分可口,而且省时、省电。

  ——李炳生 原二二一厂工程师

  

  “炮声一响,粮食二两”

  五十年代底六十年代初,国家遭遇三年自然灾害,在以后相当长的时期里国家物质匮乏,粮、油、糖、布等生活必需品都是凭票定量供应,我们也不例外。当时,我们每月定量27斤,定量中还要搭配20%的粗粮,在那缺油、少肉的年代,27斤定量对我们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为了缓解困难,厂里对野外作业人员给予一定的粮食补贴,我们爆轰人员只要去试验场地工作,每天就可享受二两的粮食补贴,去一天算一天,不去就没有,所以当时我们有句顺口溜:“炮声一响,粮食二两”。这样的“待遇”享受了好几年,直到粮食定量提高到每个月34斤为止。

  ——孙慧 原二二一厂高级工程师

  

  火车票买到西宁

  返青时,我的兄弟帮助购买火车票,每次我们都要关照,“火车票买到西宁。”“为什么只买到西宁?你们不是还要往西吗?可以买到你们要到的站的”实际上,我们的单位是不在西宁,但我们不能把车票买到这个小站海晏(西宁到格尔木的一个小站)因为厂里有严格的保密制度,人人必须遵守家里人觉得我们探亲返青太辛苦了。带着大包小包,拿上拿下,从上海到西宁,从西宁到海晏,到海晏后再乘坐厂里的火车回厂,真是三上三下,实在是麻烦,虽然如此折腾,我们心有怨言,但这是特殊工作的需要,大家都习以为常了。

  ——周玉英 原二二一厂子弟学校教师

  

  2015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就我国核工业创建60周年作出重要指示:“60年来,几代核工业人艰苦创业、开拓创新,推动我国核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为国家安全和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如今,我们的幸福生活与曾经那些不为人知的负重前行密不可分,因为那些不计回报的付出和奉献,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安乐。

  

  如今,那些青海高原上的青年们早已步入耄耋之年,他们带着自己的“二二一故事”,带着烙印在身上的“两弹一星”精神,依然在祖国各地发光发热,而曾经的那些故事我们不会忘记,祖国不会忘记。

  那些背井离乡,祖国不会忘记

  那些抛家舍业,祖国不会忘记

  那些坚守与奋斗,祖国不会忘记

  那些青春与岁月,祖国不会忘记

  

  (王宇翔 刘杰 杨冉 巩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