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丨科技质量与信息化部: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厚植创新生态文化

发布时间:2021-04-30 信息来源:默认部门

  

  “十三五”时期,中核集团打造了以“华龙一号”、快堆、高温气冷堆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国之重器;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重大工程项目中充分发挥高层次领军人才的作用,为科技工作者干事创业提供了广阔舞台。中核集团的数字化在管理信息化和产业数字化两方面成效初显,同时,工程建设、供应链、核医疗、知识服务等与数字化的进一步结合也在探索中。

  “十三五”时期

  “龙腾2020”圆满收官  接续启动“创新2030工程”

  做好适应新时代的协同创新体系构建、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厚植创新生态文化和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是中核集团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核工业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十九大关于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部署的具体举措。

  “十三五”时期,中核集团“龙腾2020”科技创新计划圆满收官,实现了科研与工程的有机结合,对产业升级发挥了显著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取得了以示范快堆、“华龙一号”、玲龙一号、CF3燃料元件、环形燃料元件、MOX燃料和N36锆合金、第三代先进采铀技术、100MeV质子回旋加速器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重大成果,推动我国核工业实现从跟踪研仿为主到跟跑、并跑并存的转变。近半数专业的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在核反应堆设计与实验、铀矿勘察与采冶、聚变堆、核工程建造技术等领域部分技术实现国际领跑。申请专利超15000件,授权专利超8000件,获中国专利优秀奖14件;发布国际标准4项。集团公司被国资委评为“科技创新突出贡献企业”。

  在“龙腾2020”圆满完成的基础上,接续启动了“创新2030工程”,统筹推进产品开发工程、技术体系架构、基础前沿探索“三条主线”,目标是到2030年创新全面加速,先进核能系统技术实现总体并跑、局部领跑,为核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在加快构建创新体系和激发创新活力方面,中核集团采取的是以项目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体系,这个体系在过去发挥了很大作用。然而,随着创新进入纵深地带,原有模式已经很难满足协同创新、交叉创新和原始创新的新要求。为此,“十三五”以来,集团公司不断加强“一体两翼”体系建设,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发布《关于新时代先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在2020年基本建成以“责任明晰的管理体系,协同创新的功能体系,运行畅通的制度体系,有效的资源保障体系”为特征的先进核科技创新体系。

  在先进核科技创新体系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协同创新体系,因为作为核工业的主体,虽然中核集团建立了完整的核科技创新链条,但这并不是说“什么事情都得我干”,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为此,“十三五”时期,构建了以集团公司为核心主体,以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和国际研究机构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协同创新模式。创新“本体”建设不断加强,结合科研院所改革,按照“缺的补齐、弱的加强、散的集中”思路,实现集团内部科技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国内翼”初步建成,与清华、中科院等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共建进入实质性运行阶段,各共建研究机构已成为集团研发体系的重要组成和科技创新“新势力”;核工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协同创新联盟、中国海水提铀创新联盟成员不断壮大并取得一批科研成果。“国际翼”有效拓展,在持续深入推进与俄、法全面合作的同时,积极拓展与国际一流研究机构和大学签订科技合作战略协议,建立了中核集团第一个海外研发中心,为集团公司实现全球范围内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有力支撑。

  科技创新是中核集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核心竞争力所在。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人才是关键因素。为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激情与热情,中核集团近年来在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改革推进力度明显增强。

  2018年,集团公司发布《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40条措施,明确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顶层设计,此后又陆续制定了《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细则》、《成员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分红激励管理办法》,充分吸收国家政策红利,破除了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性障碍。2019年,根据国资委文件精神修订《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细则》,明确提出在科技成果转化新设公司时,核心骨干人员(中央企业负责人除外)需持企业股权的,可报经集团批准实施,彻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科研人员持股的通道。

  通过不断完善成果转化制度体系、将成果转化指标纳入考核、试点科技人员持股、举办科创大赛等举措,极大激发了集团内各单位和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2020年,全集团共完成科技成果转化62项,较2019年增长37.7%;合同收入总额30317万元,实现激励额度2094万元;首个“科研院所新设公司技术骨干持股”项目顺利实施;策划并推动科创基金设立,成功举办集团第一届科技创新大赛,加速实现科技创新投入与市场回报的良性循环。

  “十三五”时期

  向“智慧企业”加速  智能化与核工业传统产业深度融合

  “十三五”以来,集团公司主动适应数字经济的发展要求,优化信息化架构设计,发布人工智能与核科技产业融合发展规划指引,启动数字化转型专项工作和工业互联网发展指引,加速数字化转型,促进信息化、智能化与核工业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中核集团正在向“智慧企业”加速。

  一是“数字核工业”建设取得新成绩。在数字核电领域,发布数字核电总体方案,初步建成覆盖核电设计采购、施工调试、运行维护全过程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数据共享、一体化管理;依托“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实现工程侧向运行侧的数据移交。在数字铀矿山领域,建成我国首个铀矿山数字化基础数据库,自主研发数字铀矿勘查系统并全面推广应用,实现铀矿勘查全流程数字化、生产自动化水平国际领先。在核燃料智能制造领域,实现智能检测、智能仓储、智能拆装;广泛推进DCS、MES系统应用,提高设计、生产数字化水平。

  二是“新基建”布局注入新动能。初步实现主要成员单位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为高效、便捷的应用打下坚实基础;启动核工业数据中心建设,未来更进一步盘活数据资源、推动治理与服务的全局化、精细化。核动力院、原子能院、中核工程、理化院先后建成百万亿次高性能计算平台,为科研设计提供了强大的算力支撑。

  三是管理信息化和网络安全迈上新台阶。完成财务统一核算系统、人力资源主数据系统、统一项目管理系统、电子采购平台和电子商城、经济运行分析系统等建设,不断提升集团管控信息化水平。各成员单位依据自身发展要求,不断推进ERP的全面建设和深化应用。推动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同步推进,加快态势感知平台建设,初步建立网络安全监测预警体系,网络安全管理防范、技术防护、应急响应等能力显著提升,全力保障网络安全。

  面向“十四五”

  强化系统思维和提升执行力效能  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

  “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集团公司将紧紧牵好科技创新这一“牛鼻子”,下好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进一步强化系统思维和提升执行力效能,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提升创新能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集团发展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和总体谋划,加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方向研判,重视颠覆性技术替代传统技术临界点预测;重点推进核工业与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深度融合发展,培育新增长点。积极参与国家重大基础研究任务制定,鼓励科研院所建立基础研究团队,进一步强化联合基金,牵头组织或联合高校、中科院等共同实施有明确应用前景的基础研究项目。强化科技创新的国家需求导向,积极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重点研发计划任务,参与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积极部署和组织实施“创新2030”工程。

  二是完善创新体系,奠定科技发展坚实基础。进一步强化各级单位在创新链条中的职责定位和功能定位,形成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发有序衔接、结构合理的梯次研发体系;加大内部科技资源整合力度,进一步加强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开放共享。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研发平台,形成分工明确、有序衔接、协同高效的平台布局;积极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新建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研发平台,强化共性技术研发与服务功能。加强集团级研发平台、科研基础条件等建设。不断加强“一体两翼”建设,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创新与地方政府合作,推动创新联合体建设,参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建设;加强与海外研发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通过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等实现创新资源全球配置。

  三是不断深化改革,推动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围绕产业发展“痛点”和“难点”,推动科研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优势互补、分工明确、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联合创新机制;建立由高层次科技人才主导科研资源配置的制度,切实推行“两总”“项目负责人”制;探索“揭榜挂帅制”、研发投入绩效评价机制、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实行关键节点“里程碑”式管理等创新手段。不断完善科技成果库,按照市场需求和集团公司战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丰富“政策包”和“工具箱”,构建科技创新投入与市场回报的良性循环,努力把创新理念向技术转化,技术向产品转化,产品向产业转化。

  四是全面激发活力,打造世界一流人才体系。构建梯度科学合理的科技人才技术职务体系,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丰富荣誉奖励体系;探索实行科研人员聘期考核评价制度,积极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科技人才有序合理流动。对接国家和集团发展需求,面向全球靶向引进高精尖缺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开展柔性引才,探索建立“双聘制”,采取顾问指导、项目合作、短期招聘等方式,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发挥高层次人才学术引领和传帮带作用。(中国核工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