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关键词丨核科技引领未来

发布时间:2022-04-26 信息来源:

40da28d2d91e8837daabf3cba4bb697d

  改革

  今年是中国核科技中长期规划发布年,也是核地研院改革三年行动收官和“一院两制”改革持续深化年。作为走过63年岁月并为核地质科技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核地研院,正处于加快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立足当前,面向未来,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承接辉煌历史与美好未来,我选择——改革。

  改革是“破旧”。近年来,核地研院党委和领导班子通过务虚会等方式,深入学习改革精神,率先转变思想观念,深化形势任务分析,明确改革发展举措,努力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改革更是“立新”。为鼓励科技创新,多出成果,出好成果,核地研院巩固并完善了项目责任制度,让科技带头人在技术路线、团队组建、资源调度、经费分配、考核评价等方面更加自主;在核地质科技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强化应用研究导向,鼓励支持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实现良性循环;坚持“一企一策”,针对所属企业采取针对性措施,推动现代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紧紧扭住“六能”机制,大力推进“三项制度”改革,充分激发职工创新创造活力;坚持党管人才,巩固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人才地位,抓好人才培养,疏通发展通道,让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坚持党建融入中心,引领保障改革,共同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围绕新的形势任务,核地研院党委立足“两个大局”、胸怀“国之大者”、锚定“三新一高”,攻坚克难持续深化改革,砥砺前行推动高效发展,向着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研究院的目标奋力迈进。(核地研院党委书记李华平)

3b23d478cb215366192d34b3edaf8396

  求索

  2008年本科毕业后,我成为了中核集团的一份子。在硕士、博士以及长期的工作生活中,我一直奋战在科研一线,见证着我国核科技的蓬勃发展。在核科技领域,无论过往的10年,还是未来的时光,如果让我来概括,我选择“求索”。

  求索漫漫,好奇为师。好奇心是驱动科学发展的原动力,没有好奇心,就难以凝练出科学问题。学习期间,我立足于反应堆热工水力与安全研究领域,选择了最感兴趣的“运动条件下两相流可视化实验”作为研究课题。反应堆堆芯内的两相流动对反应堆经济性与安全性有何影响?两相流动中汽相与液相具有怎样的行为特质?运动和静止条件下汽泡与流型的影响机理是什么……正是有强烈的好奇心,才引领着我一步一步解决试验研究、数据处理和理论分析中的各个科学难题,也帮助我的科研思维逐步完善。现在,无论面对什么科研难题,我首先要问自己三个问题,该项目的科学本质问题是什么,有什么新的方法和手段可以解决,解决后怎么用?从最科学、我最感兴趣的角度入手,事半功倍。

  求索漫漫,使命为基。作为一名核工业人,必须要践行强核强国的初心与使命。为了贯彻“三新一高”的发展要求,工程项目技术指标必须逐步提升,时间节点要求也必须妥善保障。对于基层一线的科研人员,面对任务重、技术难度大、节点刚性工程上的“硬骨头”,工程建设起早贪黑,试验通宵达旦是家常便饭。在拼搏奋斗的科研生涯里,即使再难再苦,强核强国的使命感一直是指引我前进的明灯。

  求索漫漫,合作为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良好的团队合作是科研工作的关键要素。反应堆热工水力与安全研究是一个典型的交叉和综合性工程技术领域,当一个专业纵深研究已经初窥瓶颈时,必须需要多专业多学科的交叉合作才能继续探索研究。当前国家、集团和核动力院在各个层面提供的前所未有的项目支持,作为新时代的中核科研人员,我们应趁此东风,抓好每一个科研项目,组建创新团队,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广泛合作,实现核心科技的创新突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走进新时代,迎接新挑战。(核动力院彭士禄核动力创新青年人才奖获得者 谢添舟)

2e0e4494a72cfb0b92c598d66c0dcc1e

  传承

  作为一名身处核工业发展新时期的中核人和堆工人,回顾过往,展望未来,我想到的关键词是“传承”。

  传承,离不开老师和前辈的传道、授业、解惑,此为“传”也。在我工作的领域,核反应堆工程既需要专业学科的深度钻研,也需要系统工程的复杂协同,一种堆型的发展,从概念提出到技术成熟、工程化应用乃至创新发展,往往需要几代人的持续努力和数十年的不断投入。这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需要老师和前辈们充分总结知识和经验,传授给我们这些“后来人”。

  传承,离不开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继承和发扬光大,此为“承”也。这要求新时代的年轻人要敢于拼搏,勇于担当,从老一辈科技工作者手中接过堆工事业的“接力棒”,承精神、承文化、承技术,并且在之后继续传接给下一代人,从而形成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2010年7月,中国实验快堆实现首次临界,我至今记得,当时在主控室内,满头白发的老先生与朝气蓬勃的青年人激动相拥,这是几代人历经多年艰苦付出后收获成功的喜悦。如今,当年参研中国实验快堆的老一辈专家们早已退居幕后,转由中青年传承者们承接起快堆事业的接力棒。示范快堆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建设,这是快堆事业的延续和传承。

  我坚信,我国核科技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原子能院学术技术带头人 胡赟)

8b16914f38ffeaf46acc1996c6db48db

  责任

  “原子能院核物理所活化分析团队依托核反应堆,利用精准度高特性的中子活化分析技术,在不破坏月壤形态的情况下,准确测定了月壤样品中40多种化学元素的含量,对于认识月壤的形成和演化及月球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报道后,原子能院核物理所活化分析团队——我们这支默默无闻的科研团队一下子就“出名了”。

  身为其中一员我无比自豪。这是我们在核科技发展的新时代共同奋斗的结果。回首这十年,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我认为是“责任”。

  原子能院对月球样品的研究可以追溯到40多年前。1978年,美国送给中国1克月壤样品,原子能院活化分析团队测定了该样品中36种元素含量。自中国探月工程实施以来,活化分析团队始终积极准备月壤样品的分析,先后对模拟月壤、月球陨石等进行活化分析实验,针对定量过程中的铀裂变干扰、快中子阈反应干扰、量值溯源和传递、质控等进行了多年的实验研究,为月壤分析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还记得是在去年1月27日,团队开展的嫦娥五号月壤实验得到了第一个月壤伽马能谱,当时的我,除了感受到巨大的喜悦和兴奋,也同样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

  十年来,团队每年都参加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样品比对测试,参与美、日、欧等研制的参考标准物质以及我国岩石、土壤、生物等各种类型的参考标准物质的中子活化分析元素定值。团队还一直利用核分析技术对北京大气颗粒物进行高准度分析和精细化源解析研究,见证了北京PM2.5(大气颗粒物)从年平均80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1年的33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我们已陆续在中国先进研究堆上建立了瞬发伽马活化分析系统、中子深度剖面分析系统等,这些新的中子活化分析技术已经或者即将为我国的新能源、考古、环境、地质、深空探测等不同领域提供先进的分析手段。

  我们这支团队曾四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在中子活化分析方法学等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诸多创新性成果,研究水平处于国际先进。身处新时代的我们,有责任发展好中子活化分析技术,继续为我国实现更大科技突破贡献自己的力量。(原子能院核物理所活化分析组组长 肖才锦)